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9%,同比升高7.5%个百分点
我们发现,由于家庭固体燃料的无节制和低效燃烧,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部平原地区,要改善空气质量,减少住宅排放可能比减少其他领域的排放更有效,研究人员写道。换句话说,北京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研究结果凸显了地区共同努力对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报道称,举个更小规模的例子,在这里的湾区,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只集中在旧金山和奥克兰,而是要通过地区管理机构在9个湾区县共同努力,史密斯说:有人可能会认为,因为中国有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协调地方管理机构来减少污染会更容易,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研究人员使用了化学天气研究和预测模型,该模型由美国开发,在全世界广泛使用。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美媒称,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家庭固体燃料的无节制和低效燃烧,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部平原地区,要提高空气质量,减少住宅排放可能比减少机动车和发电厂的排放更加有效。他们主要研究了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报道称,此次的建模研究是首次整合当地和地区的排放数据,并将其与地区的气候模型和大气化学相结合,从而预测出冬季家庭排放可能对空气造成的影响。
他们用中国的真实数据进行了大气模拟。报道称,中国启动了一项减少排放的5年计划,不过研究人员说,只集中控制北京及周边的污染排放,而对整个地区的排放不加关注,那样的治污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其实脉络很清晰,这是国务院精简机构、简政放权下的规定动作。
不过,其他人却不这么看,环评法的修改应该保持环评前置不动摇,不能以简政放权的名义带动各地淡化环评前置的地位。公众参与之所以重要,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他们要为企业可能产生的污染买单,潜在受害者的身份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环评的整个过程中来。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口气修改了6部法律,其中就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下称环评法)。对于环评法而言,修改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取消了环评前置的限制。
关于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在修法之前的媒体讨论并没有达成一致关于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在修法之前的媒体讨论并没有达成一致,一部分人认为环评前置的条件应该取消,因为它会影响企业的效率,还会滋生腐败,出现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现象。所谓环评前置就是,环评的行政审批优先于其他报告审批或项目核准,是它们的前置条件。
环评法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岂能被关起门来悄悄摆布?必须 大刀阔斧式改革,让公众真正参与,才能防止环评变成摆设。然而,这次环评法的修订真的是争议不大吗?问题恰恰就在这里。换句话说,如果环评审批没有通过,那么其他报告审批也办不下来。环评法修改需要大刀阔斧,真正体现公众参与虽然不同阵营的人在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都希望在环评法的修改中提升公众参与。
这是一个接一个的串联方式。这次环评法的修改虽然取消了环评的前置条件,串联改为并联,但一票否决并未动摇。环评前置被取消后,就给不同部门并行办理手续提供了空间,形成了并联的方式。《南方周末》在报道中援引了相关环境法学家的解释:由于此次修订属于争议不大,条文不多的修改,所以可以由常委会直接审议和表决,不需要征求公众意见。
而在此之前,关于环评法的修改并没有出现在人大的立法工作的议程中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不仅得到优化,而且节省了大量办理审批的时间。
这次环评法最重要的修改是取消环评前置,动摇环评威力的根基,岂能悄悄进行?考察这次环评法突然修改的动机,我们必须把6部一起打包修改的法律放在一起看。法律的修改也不是单独进行,而是与其他5部法律打包进行。
环评法修改需要大刀阔斧,真正体现公众参与虽然不同阵营的人在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都希望在环评法的修改中提升公众参与。这是一个接一个的串联方式。不过,其他人却不这么看,环评法的修改应该保持环评前置不动摇,不能以简政放权的名义带动各地淡化环评前置的地位。而在此之前,关于环评法的修改并没有出现在人大的立法工作的议程中。然而,这次环评法的修订真的是争议不大吗?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事后监管和环评后监督的体系。
其实脉络很清晰,这是国务院精简机构、简政放权下的规定动作。公众参与之所以重要,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他们要为企业可能产生的污染买单,潜在受害者的身份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环评的整个过程中来。
这次环评法的修改虽然取消了环评的前置条件,串联改为并联,但一票否决并未动摇。所谓环评前置就是,环评的行政审批优先于其他报告审批或项目核准,是它们的前置条件。
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口气修改了6部法律,其中就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下称环评法)。修改后的环评法第二十五条依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环评前置被取消后,就给不同部门并行办理手续提供了空间,形成了并联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环评审批没有通过,那么其他报告审批也办不下来。不过,这个消息可能并没有引起很多人关注,整个修法过程都是静悄悄的。《南方周末》在报道中援引了相关环境法学家的解释:由于此次修订属于争议不大,条文不多的修改,所以可以由常委会直接审议和表决,不需要征求公众意见。
对于环评法而言,修改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取消了环评前置的限制。根据人大新闻网的消息:6月27日,相关法律修正草案被提交全国人大,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发布了修改决定。
环评法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岂能被关起门来悄悄摆布?必须 大刀阔斧式改革,让公众真正参与,才能防止环评变成摆设。另外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是,这次环评法的修正草案并没有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关于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在修法之前的媒体讨论并没有达成一致关于是否要取消环评前置,在修法之前的媒体讨论并没有达成一致,一部分人认为环评前置的条件应该取消,因为它会影响企业的效率,还会滋生腐败,出现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环评法修改静悄悄,公众意见无踪影这次环评法修改来的突然,去的匆忙,既没有任何预兆。
相比于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促进公众参与才是环评法修改的重点和核心目前,环境监测行业产业链分工正逐步形成,大部分企业以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为主,在零备件供应、系统集成、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实力的企业群,国内外其他领域的一些仪器设备厂家也加入监测仪器行业,在实验室设备、特殊成分分析设备、手工比对设备等领域发展较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环境监测产品销量2012年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45.1%,2014年我国共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43232台(套),同比增长率达25.31%。由于环境监测技术门槛偏高,目前国内从事环境监测的企业仅有两百多家,高端分析仪器主要被德国西门子等外资企业占领,内资企业主要参与中低端分析仪器市场。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行业已进入激烈市场竞争时期,2014年开始价格战屡见不鲜,行业整体毛利率下降,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采用低价策略,同时部分地方和企业对设备要求低,也给低端、压价企业提供了市场。
具体细分市场来看:(1)水质监测设备销量近年来保持较为平稳增长,国家对水质安全投资力度增大,水质监测器、水质分析仪市场不断扩容,目前市销量占比为28%。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颁布,空气污染物监测项目在原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三项基础上新增加了PM2.5、O3、CO指标,同时要求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113个重点城市扩大到地级以上城市共338个城市,国控城市监测点位由原来的661个增加至1436个,受益于指标和监测范围的扩容,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在2012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虽然场销量占比仍很低,在3%左右,但处于需求释放阶段,未来增长趋势预期仍会继续。
(2)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十一五期间的爆发式增长期已结束,目前市场进入平稳期,2014年烟尘烟气监测设备销量增速为23.97%,市场销量占比为25%,未来新增指标的监测、监测面的扩大以及仪器自身的更新换代是烟气监测设备市场增长的动力。在环境监测仪器产品结构方面,2014年市场销量占比最大的是采样器(35%),其次是水质设备(28%)和烟尘烟气设备(25%)。
留言0